庾避

小米AI眼镜暴露了雷军的野心

1999元起售 ,小米想用眼镜争抢AI入口。小米

作者 | 郝文

这是眼镜一款备受期盼却又姗姗来迟的AI智能眼镜 。

6月26日晚 ,暴露小米集团(1810.HK)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小米首款AI眼镜,雷军重量轻至40g;标准版售价1999元 ,野心单色电致变色版2699元,小米彩色电致变色版2999元。眼镜

雷军表示 ,暴露“小米AI眼镜是雷军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 ,也是野心随身的AI入口。”小米AI眼镜不仅是小米一次产品层面的落地,更是眼镜小米在AI战略终端化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。

随着各大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AI眼镜 ,暴露行业俨然已经进入“百镜大战”。雷军尤其是从2024年下半年至今 ,就有包括华为 、百度、腾讯、字节跳动等多家大厂纷纷入局;而小米的正式进场,也意味着这场“百镜大战”已进入大众消费级阶段 。

那么 ,小米打造的这款“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”产品力如何,又能否在激烈的战局中脱颖而出?

01.小米眼镜硬刚Meta?

自去年就有市场消息称小米计划推出新一代AI眼镜,如今终于落地亮相 。事实上,这并不是小米首次涉足眼镜赛道 。

早在2022年8月,小米就曾试水推出米家眼镜相机 ,众筹期售价2499元。这款产品主打“拍照+实时翻译转文字”等功能,虽未走量,但作为一次技术探索,验证了小米在智能眼镜方向的软硬件整合能力 。

2023年4月10日,小米上架米家智能音频眼镜,零售价899元,并开始尝试“音频+穿戴”路径;而到了2025年4月,小米发布米家智能音频眼镜2代 ,零售价提升至1199元 ,在混响通道 、算法优化 、续航能力等方面进行升级 。

从这个时间线来看 ,小米对于眼镜产品的路径并非一蹴而就 ,而是经历了从影像实验 、轻量音频到日常可用的阶段性推进,逐步贴近“实用+可穿戴”的终端设备形态 。但上述的智能眼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AI眼镜 ,而是侧重于拍照或者音频方面的功能性眼镜 ,在AI能力上没有过多的深入 。

随着此次小米AI眼镜发布,终于揭开了这款产品的面纱;这款AI眼镜正是在前述多个产品的功能模块基础上,叠加AI助手和使用场景的全面集成版,可以视为小米AI眼镜产品线的真正进化形态。

值得一提的是 ,就在小米AI眼镜第一时间发布后,魅族前高管 、Angry Miao创始人李楠在其个人微博表示,“小米AI眼镜电致变色版本额外加1000(元) ,等于技术自杀 ,这个技术如果真的想普及不能这么收割消费者的。所以,还是老老实实用化学变色墨镜好了,到处都可以配,还便宜,还不耗电 。”

不过,此次小米是以自有品牌正式发布AI眼镜,而非“米家”品牌 ,也说明小米正试图将AI眼镜从“智能配件”上升为战略级硬件,与手机 、手表 、平板 、汽车等并列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终端之一 。

从这款AI眼镜的配置上看,双芯片架构的设计成为小米AI眼镜的一大技术亮点;其中,主SoC采用高通AR1,协处理器则为恒玄BES2700系列,从而构成“系统级SoC+协处理器”的双芯片方案。

在公布售价前  ,雷军明确了小米AI眼镜的对标产品就是Meta的Ray-Ban Meta AI眼镜。相较于采用单SoC方案的Ray-Ban Meta眼镜来说,双芯片方案无疑更具优势 。主SoC负责高性能计算任务如AI处理、图像识别等,而协处理器则专门处理待机 、音频等低功耗场景,既能提升整体性能,又能优化能耗表现 。

不仅如此 ,小米AI眼镜的核心功能集合了摄影录像 、AI语音交互 、音频播放等,通过镜头感知现实世界 ,结合AI带来丰富玩法。此外 ,小米AI眼镜还内置小爱同学AI,语音唤醒"小爱同学,开始录像"即可操作  ,看到什么可直接询问并获得实时响应  。

对于日常用户而言 ,这种“看得懂世界”的能力 ,已经初步构建起AI眼镜的差异化使用场景,不再只是“会说”“会拍” ,而是真正具备主动理解与信息反馈的可能 。

02.小米的生态野心

1999元的起售价并不算便宜,尤其是对于尚未打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智能眼镜品类而言;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小米并未将其简单定位为“尝鲜型配件” ,而是押注为“下一代智能终端”。

小米眼镜的这个价格稍低于Meta Ray-Ban在国外299美元的售价,但在国产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中,属于“中档段位”的价格带。

作为对比 ,目前国内“AR眼镜五小龙”当中 ,星纪魅族StarV Air2眼镜发布价2799元;Rokid与BOLON眼镜联名的新一代AI + AR眼镜发布价为2499元;Xreal Air 2 Ultra AR 眼镜发布价为3999元;INMO GO2眼镜发布价为3999元;雷鸟Air 3s发布价则为1499元。

小米没有选择以“极致性价比”的方式切入市场 ,对于小米AI眼镜1999元的起售价,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表示“Meta Ray-ban价格好像差不多”“起售价1999元感觉不想卖啊”;还有网友吐槽其固定鼻托以及电致变色的设计 。

小米赋予AI眼镜的,是一种前端化的AI入口定位 。它不仅具备感知与交互能力 ,更承担着连接小米汽车、手机 、智能家居等多个子系统的任务。

目前 ,苹果在Vision Pro上强调“空间计算”,Meta在Ray-Ban中强调“随身记录与社交表达” ,而小米则将它定义为“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”:不只是听你说 ,还能看你看 ,帮你连通身边的一切设备与系统。

这一思路延续了小米在IoT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战略优势。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品牌之一 ,小米在家居互联 、设备控制、场景联动等层面已构建起庞大系统 。如今AI眼镜加入其中,不只是扩展了生态的边界,也极大丰富了“入口”维度 。

但是 ,这样的构想也意味着小米AI眼镜面对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:它是否具备“成为日常”的理由 ?在当下用户日常设备高度饱和 、信息入口早已成熟的环境中 ,AI眼镜若想获得一席之地 ,不仅要在功能上“有所不同”,更要在体验上“有所必要”,尤其是让用户真的觉得戴上它比不戴它更方便 、更高效 、更值得 。

从这个角度看 ,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小米在发布中不断强调“人车家全生态”概念。毕竟在生态逻辑或者生态语境下,硬件只是起点和基础,而真正能构建起产品护城河的 ,是背后的服务闭环和交互延展能力 。

或许有不少人会因为“尝鲜”而戴上小米AI眼镜,但只有当它能协同手机、控制空调、关联车机、调用AI助手 、有更多交互联动时 ,才会成为生活中“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”。

03.AI眼镜站上风口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小米官宣将于6月26日发布AI眼镜后,6月25日AI眼镜概念股早盘震荡拉升 ,智立方 、好上好、中光学涨停 ,统联精密、中科蓝讯 、品茗科技、炬芯科技等纷纷跟涨  。

不少产业公司早已深耕其中 ,通过持续布局、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等 ,在这一新兴赛道崭露头角。

从行业趋势看,AI眼镜赛道确实正在进入一个新的“风口” 。国投证券近日发布研报称,AI眼镜是AI大模型的最佳应用载体之一,且具备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潜力。

根据IDC数据显示,预计到2025年 ,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205万台  ,同比增长18.3%。这一数字虽然不及手机  、耳机、手表等传统终端 ,但在可穿戴设备整体趋于饱和的背景下,已经显现出“边缘品类向主流靠拢”的势头。

尤其是2023年Meta与传统眼镜雷朋(Ray-Ban)联手推出第二代Ray-Ban Meta后,这款售价299美元 、配备1200万像素摄像头和定向拾音功能的AI眼镜彻底引爆了市场。截至2024年5月 ,根据产业垂直研究机构WellsennXR预计 ,Ray-Ban Meta的销量接近200万副。

此后 ,Meta又在今年6月20日与美国知名运动品牌欧克利(Oakley)联合发布了新款AI眼镜Oakley Meta HSTN Performance ,其定位为“高性能AI眼镜”,主打运动场景,售价399美元起  ,最早于7月11日开售;相较于MetaRayban智能眼镜 ,续航 、拍摄清晰度、防水性能得到提高。

Ray-Ban Meta的成功 ,也让其他厂商加速入场 。根据“艾瑞咨询”报告显示 ,2024年国内AR眼镜销量达28.6万台  ,其中雷鸟、星纪魅族、Rokid、INMO 、XReal等“AR眼镜五小龙”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。

另外 ,华为已经推出4款智能眼镜 ,包括华为智能眼镜,华为智能眼镜2,华为X GENTLE MONSTER Eyewear和华为X GENTLE MONSTER Eyewear II,主要集中在智能音频眼镜领域。

与此同时,苹果也正加速布局可穿戴设备和AI硬件,预计2026-2027年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,直接挑战Meta的Ray-Ban产品线,搭载自研专用处理 。此外,字节跳动正计划推出自家的AI智能眼镜 ,预计将提供类似自研模型豆包的AI功能;阿里巴巴也确定了AI智能眼镜项目方案 ,目前正在积极招聘和扩充团队 。

图源 :微博

据wellsenn XR预测  ,2025年开始,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,快速向传统眼镜渗透;2029年,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;到2035年,AI智能眼镜销量有望达14亿副。

尽管市场对AI眼镜的预期高涨 ,但距离真正的“全民普及”还面临诸多挑战,比如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I眼镜都面临着续航短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 。资深科技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表示 ,AI眼镜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,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;此外 ,AI眼镜还需要考虑隐私保护 、数据安全、用户体验等问题 ,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解决,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。

所以,在现阶段多数用户仍停留在“尝鲜”“尝试”“偶尔使用”的阶段。小米即便在价格与生态策略上获得了先发优势,仍需面对同样的现实挑战;这种现实挑战,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难题,更包含用户心智尚未完全建立 、使用场景尚未真正沉淀等系统性问题。

但对小米来说 ,真正的目标或许不在于能否打造爆款,而在于通过小米生态 ,打造出一整套“让用户愿意戴 、能戴住、想长期用”的产品闭环 。

从这个角度看 ,小米的入局既是争一个新品类的爆发红利  ,也是在押注一条通往AI时代的未来通道。只是这条通道 ,还远未铺平 。

特别声明 :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专栏转载 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专栏的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 。(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@donews.com)

上一篇: 把戏美食、花式冰饮 三星 AI 神 冰箱 5 系以科技之力让暑假高兴加倍
下一篇: 苹果折叠屏iPhone敞开原型机测验 估计2026年量产发布
>